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736页 (第2/2页)
上到三年级,再高他们就无能为力。 让孩子上的只是少数,九年义务后有的还是不能接受。不是别的,只是送孩子上学的路太远,有的上学需要走上几个小时。而且路很难走,随时会有危险发生,例如毒蛇袭击,突然的泥石流或高涨的溪水,都是可以致命。 一排简易还算结实的高脚楼,有教室,有办公室,有宿舍。踏着楼梯下来,身上穿着一件厚外套。山里的风很冷,早晚温差大。 冰兰生起炉火,用干菌菇做了一碗面。校长兼老师尼玛曲珍已经五十多了,跟家人住在学校边上的革登村里子。小学也被人们称为革登小学。 冰兰到来无疑给她减轻了负担,却是知道外面来的老师只是支教,最多两三年就走。有的待了一两个月离开的不是没有。即使知道,尼玛曲珍还是很热情相邀冰兰去她家住。只是刚来的冰兰心情并不好,她选择了单独住在学校。 好心的村民和曲珍给她送了很多食物,冰兰现在吃的几乎都是村民或学生带来的。山菌的味道很鲜美,即使面汤没什么油水依然很好吃。 吃完饭冰兰打开课本,她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汉语教学,西藏学生入学学的是藏语,汉语也学,属于双语言教学。 课本很简单,目的只是让孩子们会说汉语,会认识汉字。简单教学对冰兰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,只是语言上有待沟通。小山村居住的是门巴族人,他们说的都是他们的语言,没有文字,只是代代相传的语言。 她说的普通话小孩子听不懂,好在徐策(边防驻军指导员)等人一直努力教着,普布加错会藏、汉、门巴三种语言,教起来就容易一些。冰兰来后跟着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藏语,跟尼玛学门巴语,好像成效不大,只会简单是对话。 冰兰接手原主就不同了,她对语言很敏感,相信用不了一年应该能流利交流。 “你没来前,都是徐指导员他们轮流过来帮我,”这是刚来时尼玛校长告诉她的,当天冰兰也见到了那个徐指导员。一个二十六岁的汉族人,家在四川,汉语说的带着川味。 然后是尼玛校长的儿子普布加措,他在外面初中毕业后参军,随后到了边防。过来帮帮他母亲很正常,还有其他外来的战士,那些战士一般都有初中到高中文化,再有的就是新来的军校生,他们一来一般就是排长或指导员等等。 整个连队只有徐策和李国勇两个上过军校,他们是这里的常客。 冰兰依旧用标准的普通话,她觉得孩子们一定在视听上有混淆。冰兰将书再次看了一遍,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计划。随后天黑下来,一夜风雨后,孩子们依旧按时过来上学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